TOP

FROM EDITOR

編者的話

「當客艙失壓時,先將掉落您面前的氧氣面罩拉下,盡快罩住您的口鼻,以正常方式呼吸,再協助孩童與鄰近乘客...」每次飛機起飛前,這段耳熟能詳的警語,細細想來,竟然打破了許多迷思。


迷思一:利己是本能

傳統上,不管在東方倫理教育、西方寓言故事中,都會歌頌利他精神,彷彿傳遞了一種觀念:英雄、偉人不同於凡夫俗子,他們總是犧牲奉獻、以他人為先。

然而在許多實際場景中,尤其是危急時刻,人的直覺反應、也就是他們由本能支配的行動,本就是幫助他人,自己必須付出的時間、金錢甚至生命等一切風險,都不在考慮範圍內。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永遠把孩子護在身後的母親。


迷思二:利己是不好的

自私自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是許多人對利己的誤解。

事實上,利己應該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因為「對自己有利」的狀況因人而異,有人會因獨處獲得平靜安寧,也有人會因助人感到快樂滿足,真正的利己除了衡量行為當下的結果,也要考量對自身的長期影響。

所有航空公司都一再強調,在幫助他人免除危險之前,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正是因為利己在很多時候,都不是本能,而是理智超然、顧全大局的選擇,也最有機會讓最多人一起度過危機,為他人也帶來好的結果。


迷思三:利己與利他相互對立

「我做這一切難道是為了自己嗎?還不都是為了你?」老套且讓人心生怨懟的對白,其實正證明了利他與利己絕非對立的關係,說這句話的人打從心裡認為自己照顧了他人,其實照顧的卻是自己的心願與信念,讓對方失去自由與快樂。

而那些為他人帶來福祉的無私行為,可能最終將惠及自己,比如在社區中守望相助、見義勇為的人,自家屋舍與親友也多半會受到額外關照。善的循環,模糊了利己與利他的界線。

利他即利己、利己即利他。在溫馨五月,本期刊物特別以「愛自己」為主題,期盼每一位在家庭、工作、情感、社交中負重前行的女性,重新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當生活失壓、氧氣面罩落下時,請別忘記,先讓自己能夠如常呼吸。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