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熱愛打球,到今天仍然維持每週運動四、五個小時的習慣,現任聯新運動醫學中心主任的林頌凱醫師,是知名的運動傷害專家,同時也是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的顧問醫師。
對林醫師來說,運動是一生的志業。
「我喜歡運動,勝過於念書。運動是我自己想做的,念書卻是為父母念的。」林醫師毫不諱言,學生時期對運動的重視大過於課業,甚至笑言,他「醫學系當體育系念」,花在打球上的時間比讀書還要多。
因為這份熱愛,林醫師早早就立定志向,雖然沒能擁有選手的天賦,卻有照顧運動員的能力,畢業之後,持續進修復健醫學專科,成為國家隊隊醫,服務頂尖選手,隨著他們四處征戰。
聯新運醫林頌凱(右)醫師致力推廣運動醫學。
選手背後不只有隨隊醫師,還有防護員、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心理諮商師等等團隊成員,林醫師舉例,「就拿球后戴資穎來說,她出國比賽,身邊至少跟著五個人;運動產業成熟的國家更不用說了,在日本,一個職業角力選手身後的團隊高達19人。」
不同專業的人各司其職,只為了支持運動員的夢想,爭取榮耀。
作為隨隊醫師,林醫師不僅要處理運動員身體的傷害、減少他們的疼痛,他的經驗與高超的醫術,也是安定運動員的一股力量。
運動醫學:另一種健康的選擇
對運動員來說,面臨運動傷害,聽從專業,適當休息與治療,再理所當然不過;可對於一般民眾來說,筋骨受傷、慢性疼痛等問題,下意識就是去骨科、國術館尋求幫助,或是自行服用止痛藥。
「台灣人一直以來對疼痛的觀念,就是打針、吃藥、推拿。」林醫師說,「但其實,你可以選擇另一種方式,不需要耗費醫療資源,就能不再依賴止痛藥,變得更健康。」
聯新國際醫療集團的創辦人張煥禎先生和林醫師是國家隊前後輩的關係,集團長期投注於選手的照顧,兩人皆有共識,運動醫學需要更系統性地推廣,於是內部創業成立了聯新運醫。
聯新運醫以不開刀、少吃藥為宗旨,「我們很少開立消炎藥和打類固醇,用增生注射,啟動患者自身的修復反應,並且藉由運動,讓患者的身體、肌肉更有力,疼痛自然會緩解。」這聽起來是件好事,為什麼推廣這麼不容易?
「因為人性。」林醫師直言,「人性會選擇輕鬆快速的方法,但其實民眾心裡也不喜歡吃藥,所以當他們需要的時候,就能找到聯新運醫。」
不運動的人,要靠長期運動變健康,很難;沒有相關概念的人,要來尋求運動醫學的幫助,也很難。然而林醫師一點也不灰心,他笑說:「不運動不是壞事,不喜歡運動的人也不是壞人,只是時候未到。當需求出現,自然就會開始運動了。」
全人健康守護者,守護每個人的夢想
但若能自小培養運動習慣,再好不過,林醫師也建議,「培養運動愛好,是父母能夠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如果孩子想要成為專業的運動選手,做父母的該如何幫助他?「讓孩子吃好睡好,有痛要講。」林醫師說。
培養運動愛好,
是父母能夠送給孩子
最好的禮物。
在台灣,許多小選手每天投入十幾個小時的專項訓練,已經太多了,當孩子回到家來,要盡可能讓他們補充營養,放鬆休息,身體不適及時就醫。也不是非要有所成就才去運動,「父母要以身作則,孩子喜歡就支持他,盡可能讓他們去嘗試,能夠喜歡上運動,就是最好的成果。」
林醫師表示,年輕時不但要存骨本,也要存肌肉本。到2050年,全世界有1/3人口患有肌少症,台灣會有800萬人面對肌肉無力、無法行動自如的問題。「知道肌少症的人很多,但認為肌少症和自己密切相關的人很少,40歲之後,肌肉的力量快速流失,每個人都會,快跟慢,多跟少。」
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的問題,體現在方方面面,「目前全世界沒有一顆藥可以治療肌少症。」但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做運動。
一位求診的80歲奶奶,過去每天到家附近的國父紀念館散步。但林醫師見到奶奶時,她坐在輪椅上,整個人無精打采,站不起來。
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太多事,奶奶害怕染疫不敢出門,固定的運動行為沒了,體能下降,加上年紀大,肌肉快速流失,一檢查,果然就是肌少症。
在林醫師的指導下奶奶開始運動復健,半年後就恢復了散步行程,「雖然只有五分鐘,但奶奶很高興,重新站起來的夢想實現了。」
這就是張煥禎先生和林醫師成立聯新運醫的價值,用運動醫學幫助每一個人,克服限制,達成夢想。不論是小朋友初學運動的夢想、職業選手奪牌的夢想,還是老奶奶在國父紀念館散步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