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PREVIOUS

NEXT

從給予到富饒的人生

文 / 品牌溝通及公共事務部



疫情三年,醫護在黑暗中負重前行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時還有另外一群人,在醫院的許多角落,把自己活成一道道微小的光,照亮每一個在生命中路過的人。

他們溫柔耐心,陪伴他人度過無助的時刻;他們受過完整訓練,能有效提高醫療系統的效能;他們擅長溝通協調,快速找到問題關鍵、化解衝突;雖然也會疲憊受挫,但靠著團隊補位,以及對理想的堅持,他們總是義無反顧地堅守崗位。

他們,是醫務社工師。



劉佳羽

社工師
從小陪伴失依兒,找到人生志業
一畢業就投入醫務社工工作的佳羽,已經在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服務七個年頭,是本屆「南山醫務社工獎」最年輕的獲獎者。外型亮眼的她,語氣輕快,卻帶有撫慰人心的沉靜力量。

「選擇社會工作,媽媽是影響我最深的人。她也不會說教,但就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她善良、腳踏實地,很多事情都不計較,總是希望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可以幫助更多人。」早在幼稚園時,助人的種子就已經佳羽心中種下。

佳羽媽媽常年擔任寄養家庭,照顧受到原生家庭不當對待、需要安置的孩子。從佳羽有記憶以來,家中就常有陌生的孩童來來去去,和她一起玩耍,讓身為么女、兩個姊姊都已就學的她從不寂寞。懂事後,佳羽學著和媽媽一起照顧這些弟弟妹妹,也漸漸了解,為什麼自己溫暖的家,只是他們暫時的避風港,而每個孩子背後,都有著什麼樣的心酸故事。

成長過程中,一直與寄養兒童彼此陪伴的特別經歷,讓佳羽對社會工作萌生興趣,「其實當時也不是很懂社工在做什麼,但因為從小就在這樣環境,讓我對這份工作還滿嚮往的,會想去了解。」決定志願時,佳羽沒怎麼猶豫就選讀了社工系,求學時,又對醫務社工領域抱持高度熱忱,畢業後就順理成章地進入醫院服務。


劉佳羽社工師服務於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從小在母親的身教下學習助人。

安寧療護大挑戰,實現自我和解
對病患而言,「安寧療護」是當疾病被認定不可治癒時,藉由身心靈照顧,舒適而平靜走向人生終點。對社工師而言,這卻是直面患者與家屬人生巨變時刻的終極挑戰。

「從病人狀況還沒那麼差的時候,就去跟他討論這件事,讓他和家人都有個預備,後續到他離開了,還會去做遺族關懷…」佳羽對安寧療護的工作內容侃侃而談,同時分享社工師有別於心理師、關懷師的任務:「專業的角度不同,我們比較著重社會功能,比如可能會比較實際地去討論照顧者人選、經濟負擔、甚至後事處理這些問題。」

此時的坦然,讓人很難想像,過去佳羽曾經非常排斥談論死亡。

十歲時父親驟逝,佳羽在對死亡仍一知半解的年紀,必須接受生活突然改變,卻不知道如何訴說內心的困惑、不安與失落,加上從小就不喜歡自己的情緒受到沉重話題影響,這些因素都讓佳羽在主責安寧療護的前期,很難與病患、家屬開啟關於死亡的對話。

「一開始真的不知道怎麼開口,好在安寧訓練很扎實,透過課程我也會反思自己的狀態,以及過去的經歷,慢慢地了解我為什麼會害怕,了解之後就比較能去試試看。」佳羽認為,社工的養成之路,也正是自我了解、和解與修復的過程。 從正視恐懼,到與個案互動時一次又一次嘗試,讓佳羽體悟到,提早為死亡做準備,其實是一種幸運,有機會為自己與家人做妥善的安排,從容告別,後續的衝擊或許也就不會那麼強烈,「後來自己就比較釋懷了,如果遇到不肯聊這些的個案,我也能同理他們,不會強迫,只是讓他們知道,如果有需要,我就在這裡。」




王春雅

社工師
助籌建安寧病房,集結強大團隊
「我們當初其實就是靠理念活著。」25年前的安寧療護,在台灣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經過無數人的努力,不斷散播種子,才在各個醫院逐漸開花結果。高醫附設醫院的春雅,就是早期推手之一。

春雅在1998年進入高醫附設醫院,一開始就接手安寧療護,而當時,這間醫院甚至連安寧病房都沒有。

對於院方來說,既不開刀、也不推賺錢藥物的安寧療護是賠錢事業,甚至有部份老派的醫生,並未體認到醫務社工所扮演的角色與價值,給予不友善的對待。即使春雅與團隊深深相信,善終的觀念有一天必然會成為主流,礙於現實,只能進行另類推廣。

王春雅社工師在高醫附設醫院服務25年,是安寧病房籌設的早期推手之一。
「其實都是些旁門左道的方法。」春雅笑著說,「像是安寧電影展、讀書會、主題書展、海報展、畫展義賣…」總之盡量把場子炒熱、擴大,吸引人潮之餘,順便推廣理念;或是幫實習醫生、新進員工上課、爭取拜訪各科室科會,想辦法置入安寧療護的觀念。團隊也到高醫大校園成立安寧療護研究社,期待這些準醫療從業人員畢業時,會帶著春雅與團隊所倡議的價值,進入醫療院所服務,為安寧療護的實踐打下基礎。

到高醫真正設立安寧病房,已經是2004年的事情。那時為了醫院評鑑的需求,院方同意提供空間,但一切規劃都要自己動手。除了團隊中原有的醫師與護理師,其他如志工、宗教師、工務、會計、總務、設計公司、高層幕僚…等重要成員,都是應社工師逐一邀請而來。

籌備過程全員出動,「整個團隊統統變成設計師。自己拿尺量、拿紙畫,廁所裡該有什麼?門和鎖怎麼樣才是安全的?每一張床墊的軟硬度、每一顆枕頭、每一個角落,從無到有,一點一點設計出來。」從基金設置、募款,到活動辦理、人員培訓,社工師是整合資源與意見的重要串連人物。

回憶這段經歷,春雅語氣難掩自豪,對她來說,準備好自己、整合信念一致的團隊、加上鍥而不捨的堅持,等機會來了,就能好好抓住時機實現理想。

任何事情的成就,
都需要有穿針引線的人,
我們其實就是針和線。


做醫病間的橋樑,化遺憾為祝福
資歷完整、經驗豐富的春雅,今年拿下「南山醫務社工獎」的個人組卓越獎。雖然擅長處理複雜個案,但她卻認為,這只是醫療社會工作的基本能力,隨著領域拓展,醫務社工可以對自己有更多期許,例如透過溝通的長處,創造更大的正面影響力。

在不可避免的醫療爭議中,醫務社工是醫、病之間的溝通橋樑,一方面傳達院方的誠意,一方面協助病人與家屬轉念,「事故發生本來都是遺憾,但我會希望讓結果是更有意義的,而不是只是把事情處理好。」

曾經有一位病人在病房自殺,雖經醫院積極搶救,卻面臨患者腦死,匆忙趕到醫院的家屬當然無法諒解。春雅不僅陪同家屬辦理各項警政司法程序,同時也傳達院方在搶救時的努力,以及對環境及流程的檢討改善,以避免再有憾事發生。

過程中,家屬與春雅建立了深厚的信任關係,這也給了春雅勇氣去和家屬討論器官捐贈的可能性,「我覺得她們家人感情這麼深,或許她也不希望媽媽就這樣離開,否則這就是永遠的傷痛和遺憾。所以我大著膽子去問家屬,有沒有可能讓病人其他部份繼續活下來,讓她的精神和這些器官一起活著?」

最後,家屬同意了。手術那一天,春雅整個團隊陪伴家屬到手術室門口等待,並在結束後情商同仁,讓家屬一起為媽媽畫上淡妝,拍下最後合影。後續,器官受贈人寫下的感謝卡片,也經由春雅交到家屬的手中。「家屬事後告訴我,他們很慶幸當初做了這個決定。媽媽離開,對他們來說是痛苦、是遺憾,但也已經是既成事實。器捐卻讓三、四個人有機會重獲新生,把自己用不到的捐出來,延續別人的生命,變成一種祝福。」化干戈為玉帛,這就是社工師能展現的強大關懷力。

第六屆南山醫務社工獎得獎者與出席貴賓、主協辦單位合影。
「任何事情的成就,都需要有穿針引線的人,我們其實就是針和線。不管面對皮革或絲綢,我們都要想辦法突破,在其中遊走,去連結、修復,直到一個好的成品出現。但最後,別人未必看得到針線的痕跡。而醫務社工獎創造了一個機會,讓大眾看到我們在做的事。」春雅這段話,不僅為醫務社會工作下了一個獨特的註腳,也是對南山醫務社工獎最大的肯定。

從聆聽、同理、陪伴,到激勵團隊、推動改變,每位社工最初的起心動念都是給予,最終卻成就了自己的富饒人生;而能夠為這群默默付出的人搭建舞台,參與他們的光輝時刻,對南山而言則是最可貴的收穫。

第六屆 南山醫務社工獎 得獎名單
(依筆畫排序)
團體組
卓越獎 |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卓越獎 | 義大醫院
卓越獎 | 臺大醫院
優秀獎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優秀獎 | 台中慈濟醫院
優秀獎 |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 
個人組
卓越獎 | 王春雅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卓越獎 | 柯錦雀 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
卓越獎 | 陳羿潔 臺中榮民總醫院
優秀獎 | 周政仁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
優秀獎 | 黃淑真 亞東紀念醫院
優秀獎 | 劉佳羽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
SHARE

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