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了會上診所,牙痛了去找牙醫,都是很自然的反應。而當情緒長期無法排解、內心失去平衡,你是否會想到要尋求諮商協助?每個人的心理困擾並不相同,有的可能是情傷,有的卻是職場挫敗,到醫院看診前都會選擇合適的科別或口碑好的醫生了,心理諮商又該如何開始第一步呢?
「找到合適的心理師,不比找伴侶簡單。」FarHugs創辦人謝懿說。
FarHugs創辦人謝懿指出,心理師和患者的「適配性」是平台媒合重點。
於是,媒合心理諮商師和需求者的「FarHugs遠距抱抱」平台,就在市場需要下應運而生,希望解決兩大問題:為需要諮商服務的民眾找到合適的心理師,以及克服長期晤談的交通困擾。謝懿表示:「FarHugs所做的諮商媒合,專業領域只是最基本的門檻,心理師和患者的『適配性』才是媒合的重點。」
FarHugs創辦人謝懿指出,心理師和患者的「適配性」是平台媒合重點。
過去會到醫療院所或是政府公部門尋求諮商資源的,通常是痛苦到已經無法正常生活的人,對「適配性」的要求反而不高,能夠盡快獲得心理師專業協助才是重點。但在現今步調快、壓力大的社會上,有不少察覺自己潛在心理困擾的民眾,他們雖然沒有嚴重的傷口,卻很有意願透過自我探索解決內心深處的「卡點」,對他們來說,心理師的適配性就格外重要,「當個案向一個陌生人傾訴自己內心比較私密的想法時,除了仰賴心理師的專業,就是要看談話的契合度。如果話不投機,即使這個心理師再厲害,個案也不會輕易地說出來。」
貼對標籤,找到最適配的諮商師
怎樣做到良好的適配性?FarHugs會將心理師的個人資料及諮商偏好放入資料庫中,包含心理師的年齡、性別、宗教信仰,以及擅長處理的個案類型。「我們不會提供個案資料讓心理師挑選,但我們會根據心理師能夠深談的個案輪廓類型,以及心理師的特質,去幫他貼標籤,像是這位心理師比較喜歡分析、還是更傾向傾聽?這都是媒合的關鍵。」謝懿說。
而針對需求端,除了了解他想談的議題,FarHugs平台上的真人小幫手還會先進行初談,透過訊息對話獲得更多資訊及線索,為使用者標籤,進而匹配出合適的心理師。謝懿舉例,即使這位用戶不願意在初談時透露任何訊息,而是不斷地提問、下指令,這種急切和高要求的狀態,本身就是一個標籤。
媒合心理師和個案的過程,經由演算法一次次優化,會大幅降低民眾尋找心理師的次數。相對於一般盲選的諮商,FarHugs的媒合配對服務,不但能為使用者快速找到適配的心理師,也能省去民眾舟車勞頓和漫長的預約等待時間。
FarHugs創辦人謝懿分享創業歷程。
無心插柳,把握有潛力的機會點
會發現線上諮商平台的商機,完全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醫學工程背景出身的謝懿,最初投入創業時,想到的是穿戴裝置結合數位醫療的可能,但台灣不同於歐美國家擁有成熟的家庭醫生制度,健保讓「看醫生」既方便又便宜,台灣人也因此較缺乏自我健康管理的概念。
「釐清數位醫療裝置失敗的原因後,我們也察覺到台灣的醫病關係十分薄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嘗試將各種健康領域的專業人士集中在線上平台,來媒合需求端,包括了醫生、心理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與觀察,謝懿的團隊發現:「到最後,只有心理師能在線上諮商的商業模式中存活下來。」
2018年底,謝懿知道自己終將有所取捨,「理性上來看,透過商業權衡,市場已經告訴我們心理諮商平台是可發展的;而感性一點,在職涯的選擇上,我終究和我母親走上同一條道路。」謝懿的母親是心理諮商師,雖然他從未刻意選擇和母親相關的職業,但在FarHugs的創立過程中,卻幸運地得到家人的陪伴與參與,成為莫大的支持力量。
當社會新生代心智程度越高,對心理服務的需求也會增加。
公益抱抱,籲全民重視心理健康
隨著社群平台興起、相關資訊的普及,心理疾病不再是無法宣之於口的隱諱議題,人們的身心健康識能也越來越高,懂得尋求資源,正視社會壓力與情緒問題,尤其是青壯年、青少年族群。
「當新生代的心智化(註1)程度越高,他們對心理服務的需求也會越大。因為社會精緻度提升,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接觸更好的物質環境、更豐沛的資訊量,對事情的了解更細節,可能會展現出比較早熟、敏感的狀況,比較容易感受到不舒服跟痛苦。」謝懿觀察到,FarHugs服務使用者主要落在20至40歲之間,這群人關心社會議題,對於人際關係與自己內心世界的感受越來越細致,除了主動處理情緒困擾,也很有意願透過諮商服務進行深入自我探索,「其實平台上還有年紀更輕的,雖然還無法自行負擔諮商費用,但他們會來了解,透過平台留言機制和心理師互動。」
年輕學子可支配所得不高,但多半有校園資源可運用,因此FarHugs進一步將目光投向弱勢族群,自去年底起推出「公益抱抱」的活動,撥出平台1%的收益提供免費心理健康服務,希望能接住公費諮商資源外迷惘的心靈。
被問到申請公益抱抱的資格限制,謝懿指出,目前中低入戶是一個門檻,是否能精準判別真正的弱勢需求者,還有待觀察、改進,但只要FarHugs持續探討這個答案,對他而言就有達到公益抱抱的精神,「我期待的是,在自費市場中樹立一個典範、一個價值,倡議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同時,也因為這個機制,為幫助其他人的心理健康做出貢獻。」
註1:心智化是一種認識自我與他人認知和情緒狀態的能力,人類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