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PREVIOUS

NEXT

 

得之我幸 不得也是我幸
的人生哲理

文 / 諮商心理師 蘇絢慧

人生在世,猶如四季變化,兒童時期如春天新生萌芽,讓人體會到生命的活力;青少年如夏天,蓄勢待發,對世界展現企圖心與慾望,積極擴張生命的觸角及領域;中年時,如秋天的溫煦,在秋高氣爽中歷練一份潛心及收斂的智慧。到了晚年,如冬天一般,體會春去秋來一場,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凡事無須掛慮,坦然安在,也領悟放下的意義。

人過了猶如夏季展放生命的青少年之後,中年,生命課題的歷練會有所改變,其中一項功課即是:學會斷捨離,以減少身心的負荷,並重新找回身心靈平衡的生活品質,減少內耗的人生,真正實現豐盛富足的一生。

中年,為什麼必須學會斷捨離呢?

「斷捨離」最早是沖正弘倡導的瑜伽理念,於1976年提出,後在弟子山下英子的推動下,普及到世界各地,包括臺灣。意即:「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的概念,並做為收納方面(雜物管理)的專業理念。若要探究到更深的含意,則有佛教的基本經典之一《中阿含經》所記載:「生欲念不除斷捨離,生恚念、害念不除斷捨離。若不除者,則生煩惱、憂慼;除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除斷也。」因此,斷捨離的層面並不只限於「物質」,也包含心靈層面、生活層面。

國際研究期刊指出,全世界每14人中就有大約1人受到具有臨床意義的焦慮症影響。大約九分之一的人口會在特定年紀經歷焦慮症,與年長者(55 歲以上)相比,中年人(35-54歲)患焦慮症的可能性高出了20%。這就告訴了我們,人漸至中年,其身心壓力,特別是心理的焦慮與憂鬱漸生,成了生命難以卸除的壓力與負擔,也成為身體疾病觸發的隱憂。

因此,人到中年,重整自己生命的內容物,究竟囤積了什麼非必要的責任、壓力?淤積了什麼具傷害性的情緒?就要勇敢面對、試著學會斷捨離。

可以試著為自己思考與評估斷捨離的必要,當情況是:

  • 能終止一個狀態不好的我;不停被不當激發不健康的情緒能量與狀態。
  • 能終止一個狀態不好的對方;不停地以不當的態度和行事作風對待別人,卻無自覺,這時就需要勇敢斷聯。
  • 能終止一個不斷負面化的生態環境;不停地製造損害極強的侵蝕性環境,污染心態、扭曲生命的價值,這也需要去進行斷捨離。
  • 能表達出一種不認同、不同意。不願意再繼續過著漠視自己的感受,也空洞化自己的存在價值,只為了以底層的生存心態苟延殘喘地活著。
  • 是真正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是為了自己核心中一份尊重生命的價值信念。

當錯誤的對待、失衡的生活及不當的關係真正終止時,受傷與損害的情況降低了,才有機會回到內心的平靜,以沉澱的心去審視過去,若能再進一步審視人生,以更開展的人類經歷來看,而不是只以「我」的位置及角度來看,便有機會漸漸地真正看見這個世界的運行,及人生的走向,得失與起落,都是一份平常。

以一生的歷練去回首生命,我們能放下執著,也能領悟社會主流價值的操作並不能真正頂替生命的課題。面對生命一回合,我們都要學會無憾、無掛慮、無怨,試著用一生去領略「得之我幸,不得也是我幸」的安排。

SHARE

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