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列表頁
保健康 2018-12-12

家人失能,長期照護方案怎麼選?

家人失能,長期照護方案怎麼選?

老人家一旦住院失能,出院後必定會衍生出一連串的照顧、復健需求,「出院」因此成為家屬最無助的時刻,究竟政府推出的長照2.0計畫,要怎麼申請?能拿到多少補助資源?本文針對四種常見情境,請專家透過案例來分析,協助你找到最適合的照護方案!

 

情況1失能但無長照補助→需完全自費

根據長照2.0的條件,必須符合兩項資格,並經過照管中心評估,才能取得補助,分別是「長照需要等級」在第二(含)~八級,且又符合以下任一情況者:

1. 65歲以上老人。

2. 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手冊)者。

3. 55~64歲原住民。

4. 50歲以上失智者。

也就是長照補助對象是失能到無法自理生活的老人、身心障礙者、失智者及原住民。舉例來說,A小姐現年58歲,因疾病而臥床失能,雖然失能程度高,但因「年齡太輕」,不符合補助的身分,無法申請到長照補助。這類情況就需要「自費」尋求民間具有照顧、護理等功能的機構來協助復能。

中化銀髮居家照護事業處處長王彩雲說,以中化銀髮「居家照護」的服務來說,照護計畫的擬定,主要依被照顧者的狀況需求,以及家屬經濟能力,來客製化服務項目及頻率。以A小姐為例,可以設計完整的配套方案,以某段時間為期,恢復其生活自理功能;或者,也可另聘24小時看護,再搭配中化銀髮的專業服務,讓照護不間斷。所以,依時數的不同,月付額可能從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至於服務地點,不論在宅或醫院都可彈性調配。

情況2失能請外籍看護→CP值高、但長照補助有限

目前外籍看護是臺灣照護的最大宗人力,相較於臺籍看護,其單價更便宜,而且對很多家庭來說,會感覺CP值較高,也就是每月付2萬2千元,似乎所有需要幫忙的事,都可以交給外籍看護去做。若跟民間長照機構、臺籍看護相比,外籍看護顯得「俗又大碗」。尤其長照機構的居服員、照服員,每次只會來幾個小時,而外籍看護卻24小時都在!

不過, 必須知道的是,外籍看護在照護上缺乏實務訓練,所以針對較困難、需要專業的案例,通常難以處理。不過,在政府的長照體系中,居家照顧部分有「家屬指導」的內容;其他居服單位、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亦提供到宅指導,像中化這類私人照顧機構,也有針對外籍看護提供指導服務,是另一個可以提升外籍看護照護能力的好方法!

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理事長王祖琪,同時也是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院長,她說,現在新北市聯醫就有家庭照護培訓的課程,家屬、外籍看護都可以來上課。以臺北市為例,現在外籍看護占看護人力的一半以上,如果能加強外籍看護的教育訓練,至少在「居家照顧」這類基本項目上(像是翻身、拍背、灌食等),居家照護品質可望大幅提升。

王祖琪分析,外籍看護是全天式的,長照居家服務提供的則是「點狀式」服務;外籍看護可以學習如何居家照顧,但在復健、職能治療等專業的部分,還是要請治療師執行並教導,所以對家屬來說,要怎麼串聯兩者,並在經濟許可的範圍內形成最好的照護連接,是需要仔細討論的地方。

情況3有政府補助,但無法自行出門→長照到家

無法自行出門有很多情況,可能是癱瘓、重度失智或中風;這麼嚴重的等級通常可以取得長照補助,就可以申請各種到宅服務,譬如到宅沐浴、肢體關節活動等。

其中以往被認為最困擾的「就醫」問題,現在長照2.0也新增了「居家醫療」的項目來解決;居家醫療是長照2.0新增的項目,也是不容易施行的德政,其實就是醫師親自帶著儀器到府診斷。

王祖琪理事長指出,現在臺北市聯合醫院在這一部分做得很好,民眾可以使用健保給付;不過對醫師來說,到府診斷一個病人所花費的時間,跟在醫院裡的一次門診可能差不多,但收入卻差很多,目前臺北市聯醫的醫師付出很多,給民眾很大的方便,希望未來健保能提高「居家醫療」的給付額,讓更多醫師有意願,為不能出戶、偏遠地區的民眾服務。這樣這些出門非常不便的人,就不需要大費周章到醫院就醫了。此外,「居家醫療」是使用健保給付,不必扣掉長照給付的個人額度。

情況4有政府補助,可出門活動者→長照ABC

有長照補助資格,又可以行走的老弱者,也許視力嚴重退化而不能自理所有的生活項目,可能需要他人供餐、臨托、協助就醫、復健或日間照顧。政府推出的「長照ABC」計畫,願景是讓這些人在車程30分鐘的範圍內,就能取得長照資源。

「長照ABC」是一個將附近區域整合起來,協同發揮長照功能的概念。目前各縣市在ABC這部分已經各自發展,與衛福部早期提出的ABC概念大有不同。所以實際使用時,民眾還需向照管中心再確認。

以台北市為例:

A級單位:主要為個案管理,負責媒合、轉介長照服務給B級單位。

B級單位:為長照服務的提供單位,包括居服、日照中心等類型的機構。

C級單位:是「巷弄長照站」的概念,長照需要者可至C級單位接受照顧與停留,包括協助沐浴、進食、服藥及活動安排等。

善用這些關懷據點、醫院或非營利組織的資源,長照ABC想打造的是一個綿密的長照網絡,把能出門活動的老人聚在一起,不論一起吃飯、聊天、唱歌或運動,即便有醫療需求,都能有專業機構照護,政府也更能夠掌握老弱者的狀態,提升其身心健康強度。在費用方面,餐食、臨托等雖然也有自負額(部分負擔),但價格都比民營機構便宜很多。

所以有長照補助的人,花費上相對比完全自費者便宜很多,但長照資格不容易取得,從申請、通過到取得服務,等待幾周以上的狀況很常見,只能說目前的「滾動式修正」還在起步階段,還有很多地方需要調整,距離完善還有段努力空間。

照護老人,需要更多專業!

總之,想要「老得有尊嚴」,最好是「別失能」,如果真的有某種程度的失能,家庭還是得具備一定程度的經濟能力。不過,從社會整體的角度來看,目前臺灣最需要的是建立「照護有其專業性」的觀念,理解居家服務員「不是只會把屎把尿的人,有其專業能力」,因為就算是臥床者的把屎把尿也需要技巧。

有親自照護過老弱失能者經驗的人,才能了解照顧的辛苦,所以經驗不足的家人充當照護者的狀況很多,但通常都必須經歷一段辛苦的過程,才能學會專業的照護技巧,以及心理調適。既然長照是「長」期抗戰,重要的是轉換觀念,以更理性的角度來看待老化的過程。

王祖琪理事長指出,媒體報導目前照服員的缺口約萬人,但以各縣市政府在過去二十多年來培訓的居服員人數來看,理論上服務人力應該足夠,為何有落差,應該是現在照服員的升遷管道、待遇並不好,加上許多民眾對此行業不夠理解、尊重程度不足,才產生人力缺口。長照畢竟是人的產業,有良好的人力素質,未來才可能讓長照環境更健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