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我去住安養院或醫院,我就自殺。」山田奶奶超過90歲,喪偶、行動不便又得了失智症,卻堅持不到安養院,寧願一個人守著老家安度餘生。透過日本完善的居家醫療服務,怎樣做到讓年長者在家中有尊嚴、幸福地變老,並且安詳善終?
「因為我是一個人啊,」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研究所教授上野千鶴子留著染成暗紅色的俏麗短髮,當被問到為什麼倡導「一個人的臨終」,她的回答就像她的髮型一樣簡潔俐落,聲音輕柔而堅定。
「無論是否結婚、有孩子,或者離婚、終身單身,只要長壽,人到了最後都是一個人。」她10年前出版《一個人的老後》,觀點犀利,引起熱烈迴響,本來她並沒有打算寫臨終,因為她認為高齡者是指「現在還活著的人」而非「瀕臨或等待死亡的人」,她只想談「如何活著」,不準備談「死」及「死後」。
可是隨著年齡增長,她開始收到同齡甚至年輕友人的訃聞,「死亡再也不是事不關己,不能視而不見。接下來可能就是我了,」她深刻思索,邁向70歲的自己,要如何規畫、準備,將來才能從容迎接死亡?
她開始研究臨終,更發揮學者追根究柢的精神,走訪日本各地採訪長輩和從事居家醫療照護的專業人員,提出主張:「一個人臨終」的時代到了,必須做好準備,才能有尊嚴、安詳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就目前的家庭結構而言,她認為「一個人臨終」也是必須面對的事實。
日本2013年的調查顯示,高齡者中單身者佔了約26%、夫婦同住且兒女不在身邊者約31%,合計將近六成。夫婦同住者如果配偶先走一步,就成了單身獨居者,一樣可能一個人終老。「不管你想不想要,它可能都會發生。」
醫生到病人家看診,竟順手打開冰箱……
上野千鶴子曾跟從事居家醫療的醫師小笠原文雄去拜訪一位90多歲的獨居女性山田滋,她很年輕時就喪偶,沒有子女,如今行動不便又罹患失智症。「我絕對不會離開家,若一定要我去住安養院或醫院,我就去跳河自盡,」她始終堅持。
在多方採訪後,她得出結論:想要一個人善終,最重要的是要有堅強的意志,相信自己可以一個人好好終老。「Yes, we can!(是的,我們做得到)」
其次是國家要有完善的照護保險(日本18年前開辦,類似台灣的長照保險),讓長輩不需為醫療照護支出擔憂;同時居住地必須要有完善的居家醫療及照護服務,由醫師、護理師、照護員提供24小時的到宅照顧。「有這樣的團隊,一個人臨終就不會是孤獨死。」
傳統觀念總是希望人在去世前有親友環繞、告別、送終,才不會孤單害怕,「一個人善終」是不是有些挑戰這樣的傳統?
「去世前有家人環繞,這真的是病人本人的想法嗎?還是家屬的想法?家屬在,病人對死亡的恐懼就會減少嗎?」上野千鶴子反問。
她親自訪問、觀察過病重者,其實他們已接近無意識狀態,根本不知誰陪在旁邊,恐怕也不會感到孤單。「片刻不讓臨終者獨處,或許不是臨終者所願,甚至會使臨終者困擾。也或許臨終者希望陪伴在身邊的人不是你,而是其他人,」她直言。
她曾問從事居家安寧療護的醫師山崎章郎同樣的問題,他的回答很值得參考:「最好趁當事人的意識還清楚時先確認:『到時候你希望我們聯絡誰?』就可知道當事人臨終時最希望陪伴在身邊的人。」
她也發現,高齡者對死亡的想法跟年輕人不同。「像張小姐你這樣的年紀,怕死很正常,」她笑著對《康健》記者說,「可是90多歲的老人家不一定這樣想,他們已經準備好了。」
醫療有極限,總有治不好的病。高齡社會常有人提出關於安樂死的討論:當病人罹患難以治癒的疾病,痛苦難耐,如果病人意識清楚、提出要求,是否能夠允許使用藥物讓他提前結束生命?
上野千鶴子並不贊成安樂死,「安樂死是幫助自殺。即使就久病、失智,在自然狀態下死亡不是比較好嗎?」
她觀察發現,給重度失智者食物,他們還是會想吃,「這不就是生存的慾望?就讓他們得到好的照護,繼續活下去吧。活到生命該有的長度。人不能選擇自己何時來到世界,應該也不能選擇何時離開。」
追求好死,這3件事別再拖
5個準備,迎接一個人的老後